有庠創新論壇
本論壇作為有庠科技獎歷屆得獎者與年輕學子的交流平台,透過實際行動將科學教育向下扎根,落實基金會「科技創新」與「人才培育」的重要理念。

本論壇作為有庠科技獎歷屆得獎者與年輕學子的交流平台,透過實際行動將科學教育向下扎根,落實基金會「科技創新」與「人才培育」的重要理念。
搜尋歷年名單
國立台灣大學凝態科學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
在探索科學本質的過程中則需要創新的思維,進而延伸培養出挑戰權威、打破前人框架的能力。此外,很多科學研究所需要的特質與態度是不分男女,即便身為女性也能在科學領域中發揮自我最大的潛能。
林麗瓊以其在研二時,發表關於「轉晶」論文推翻當時教科書對結晶對稱現象的定義為例,從中學到「問一個問題,然後想辦法解決」的科研精髓,並在好奇心的驅使下以紙本發展出晶體紀錄座標的方式於十天內完成此議題的論文,點出求學時期保持好奇,並從發掘問題到解決問題的重要性。
許多的科學研究皆是從未知開始,再經歷不斷的嘗試與挫折,最終探索出成果,就如愛迪生擁有超過千個發明,而最後才以電燈與發電機徹底改變人類文明一樣。挺立卻易折損的大王椰,及看似很多分株卻札實穩重的榕樹為例,勉勵未來高中生們發展多樣性與團隊合作,同時不妨想像可以像翱翔天空的老鷹看得高望得遠,而飛燕則更好,受傷有同伴陪伴,領頭者會換,但人字形隊始終能漂亮前行,比喻團隊合作的重要性。
中央研究院基因體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
舉內省佛像及追求無限蒼穹的太陽神為例,說明東方學生認真背誦課本求答案,西方學生習慣自教科書中找線索,提醒大家研究始於邏輯思考。不論是在求學或是作研究,皆須以教科書所提供「過去做過的事」為基礎,對已知事件提出假設後加以證明,進而解決所發現的問題。
求學與科研皆要有熱情的支持,此外也更需想像力與創造力—牛頓或賈伯斯都是發揮此特質而改變人類文明的代表,科學沒有完美答案,即便書本也會出錯,只有抱持懷疑、提出想法進而做出結果的主動學習才易於產生創新觀點與新理論,這正是科學進展的動力。
高中時期同學不妨多摸索嘗試,從中找出自己的夢想,及樂在其中不覺得辛苦的事物,並引用英國人的幽默語錄「只要勤勞、不太笨拙、很自律就能當醫生。」,點出並非書念得好就適合當醫生,樂於助人、願意為病人付出才是勝任醫師的決定性因素,因此凡事只要有「做得快樂,不以為累」的熱忱就有大展長才的空間。